-
- 汝窑天蓝瓜陵瓶模型 汝窑天蓝瓜陵瓶 文物简介 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整体造型:瓶身巧妙融入瓜形元素,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棱线分明。造型为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体秀丽灵巧。线条美感:生动流畅的筋纹随着外壁舒展向上,深浅自如,纹理清晰,阴阳贯通吻合,给人一种玲珑剔透之感,展现出独特的韵律美
-
23
-
- 苗族首饰模型 苗族首饰,瑰丽多彩,是苗族文化瑰宝之一。以银饰为主,辅以宝石、彩珠等,工艺精湛,造型独特。首饰上常雕刻龙凤、花鸟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展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苗族节庆、婚礼等重要场合,女性佩戴整套苗族首饰,更显雍容华贵,光彩夺目。这些首饰不仅是装饰,更是苗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每一件苗族首饰都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
17
-
- 平遥推光漆器-盒子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山西省平遥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发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县,传布至北方广大地区。以此种技艺制作的漆器远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遐迩闻名,明清两代由于晋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6年5月20日,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51。平遥推光漆器多是漆器家具,通常有箱柜类、桌几类、屏风类、盘盒类等。工艺有描金彩绘、雕刻镶嵌、堆鼓罩漆、刻灰雕填等工艺,用传统大漆和传统大漆工艺制作的漆器制品技艺精湛,耐久力极强。可吸纳和附加金、银、玉、珠、石等多种
-
18
-
- 北宋汝瓷青瓷盘模型 北宋汝瓷青瓷盘 文物简介 高4.4厘米,深2.8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15.5—15.7厘米。底部镌刻的御制诗中,乾隆皇帝以“周尺将盈尺,宋瓷方是瓷”,来形容宋瓷独特的质感,赞美宋瓷正是瓷器中的瓷器 造型:常见的有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的样式,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端庄典雅之感。 釉色:以天青釉为主,色调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 “淡天青” 这个基本色调,还包括豆青、粉青等釉色。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在不同的光照条件和观察角度下,颜色会呈现奇妙的变化,具有素雅清逸的美感,似玉非玉而胜玉。
-
-
- 古代酒器鸮卣(xiāoyǒu)-商代 鸮卣是商代晚期青铜酒器的精美之作,造型为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站立,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而卣是一种酒器,合起来就是“猫头鹰造型的酒甜”。整体为一鸮鸟形状,配以花纹,栩栩如生。盖有鸮嘴、突起的眼睛和雷纹填地的夔纹。足饰夔纹、垂鳞纹,均以细腻的雷纹填地。它特殊的外表和独有的生活习性在商代人眼中充满神秘感,久而久之转化成一种神圣的宗教情感,猫头鹰被商代人推崇成为神鸟,成为商代人膜拜的对象之一。通体纹饰十分精美,融线雕、平雕、凸雕于一身。有商代晚期作风,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商代青铜器珍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
- 大盂鼎模型 大盂鼎: 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 101.9 厘米,口径 77.8 cm,重 153.5 千克,内壁有金文 291 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 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以记录历史事件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时代也比甲骨文略晚,由于刻在钟鼎盘盂一类礼器和乐器上的铭文,最早引起人们注意,所以又将金文叫作钟鼎文,或钟鼎彝器铭文。 大盂鼎内壁的金文不仅是研究西周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书法学习的经典范本。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
-
-
- 商填墨刻辞卜甲 商填墨刻辞卜甲: 193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现藏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 此为两片腹甲缀合而成的对贞卜辞,刻字有填墨,刻有甲骨文33字。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写(或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那时商王室遇大事要占卜吉凶并记录,形成卜辞,内容涵盖职官、军队、刑罚、农业、田猎、畜牧、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宗教、祭祀等。我们所见的甲骨文,大部分用尖利工具契刻,也有墨书或朱书。殷商早期,字形较大,字体粗犷;康丁以后,字体趋工整秀丽;晚期字形变小,刻写更精美。
-
-
- 三星堆商铜纵目面具模型 商铜纵目面具为商代中晚期青铜器,该面具于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商铜纵目面具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 因为大型青铜纵目面具最为夸张的是凸出的双眼和舒展的大耳,因此有人称之为“千里眼”“顺风耳”,夸张的造型表明它具有超人的神通。结合有关“蚕丛纵目”的记载推断,此像可能是第一代蜀王蚕丛的神像。又据其两颊上下各有一长方形穿
-
-
- 三鸟铜尊模型 三鸟铜尊 从展厅的第一件文物到这件兽面纹三鸟铜尊,我们见证了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成长和商代匠人们高超的铸造工艺。这件兽面纹三鸟铜尊,于1952年在辉县褚邱出土,1958年8月入藏我馆。高16厘米,腹围15.4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2.5厘米,敞口,宽肩,鼓腹,圈足。颈部饰有弦纹,肩部铸有卧鸟三只间饰夔龙纹。腹部饰有兽面纹,圈足饰有夔龙纹并有三个镂孔。 尊,是我国古代祭祀时使用到的酒器。这件三鸟铜尊造型独特,铸造工艺复杂,形象生动传神,并且充满着神秘之感,在器物的肩部铸有三只形象生动的突起卧鸟形象。而这三处突起的卧鸟,大大增加了铸造的难度。因此有专家认为,这件器
-
-
- 青釉菊瓣式碗 青釉菊瓣式碗,造型别致,碗身如绽放秋菊,瓣瓣分明,线条柔美。青釉色泽清新淡雅,釉面光润如玉,映衬出器物的高雅气质。此碗既实用又具观赏价值,是古代陶瓷工艺中的佳作,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
-
- 洒蓝釉留白诗文笔筒 洒蓝釉留白诗文笔筒: 清康熙年间,高14.2厘米,口径18.6厘米,底径18.6厘米。 笔筒圆形,平底,施白釉,中央内凹,其外一周不施釉,为烧造工艺痕迹。内壁亦施白釉,外壁为洒蓝釉留白草书:“忽见师作,飘然不羁,迅疾骇人,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末署“释怀素《自叙》,黄山臣翰书”。文句实为融合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及《晋书·王羲之传》中庾翼《与羲之书》中的名句而成。 洒蓝釉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色釉,始烧于明宣德时期,但到清康熙时产量才有所提升。此笔简形体较大,工艺精湛,文字清晰,牵丝流丽,完美地再现了书法气韵,展示出当时官窑的烧造水准。
-
上一页123456789...106下一页